信用与信用工具

信用的内涵:它是指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关系的五个要素:信用的主体,信用关系,信用条件(主要指期限和利息),信用标的,信用载体。

信用的本质:
1,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有条件的借贷行为
2,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在单纯的商品流通中,首先,所有权的转移,其次,是等价交换。卖者从原来的商品形态转化为货币形态。而信用方式引起的价值运动中,只是是所有权发生了转移,所有权仍属贷者,一定时期后必须归还。在发生借贷行为是,没有进行对等交换,而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3,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经济的积极范畴,是发生在不同人,不同团体或国家之间有条件地让渡货币或商品的一种积极关系。

信用的特征:偿还性,暂时性,收益性,风险性

信用的形式: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民间信用

1, 商业信用
特点:
1, 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商业企业
2, 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业资本
3, 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局限性:
1, 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2, 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导致银行信用的产生)

2, 银行信用
特点:
1, 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不同
2,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能更有效的聚集社会上的游资,如固定资产折旧,由于产品销售及购买在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等在时间上脱节而形成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由于产品销售与工资支付在时间上的不一致所形成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以及尚未累积到一定数量,还不足以作为新的投资加以运用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所形成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等等,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上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以单一的货币心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总之,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构成了银行的货币载体)
3, 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如经济衰退时,会有大批资本不能用于生产而转化为借贷资本,造成借贷资本过剩;只有在繁荣时,银行信用的增长与产业资本的扩张大体一致。另外,根经济周期有关,在繁荣时期,商业信用需求会增加,银行信用的需求也增加,而在为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需求会减少,商品过剩,而银行信用却有可能增加,为了避免破产)
4, 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银行不仅可以根据资金来源安排资金的运用,还可以通过其资金的运用创造出资金来源,通过提供贷款创造出新的货币)。
尽管如此,商业信用仍是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商业信用能直接服务于产业资本的周转,服务于商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运动。因此,凡是在商业信用能解决的问题,厂商总是首先利用商业信用。


3, 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的产生是随着国家干预的加深及其财政赤字的增加而逐步发展的。
国家公债的主要推销对象主要是银行,股份公司及其个人,也可以通过银行想各类投资基金进行销售。

国家信用必须注意防止以下问题
1, 防止造成收入再分配的不均
2, 防止出现赤字货币化(当中央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承购是印刷纸币,造成通货膨胀)
3, 防止国债收入使用不当造成财政更加困难,陷入循环发展的不理局面

特点:
1, 发行国债不改变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2, 国债的购买实行自愿方式,只是将社会的部分资金暂时集中起来,不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用途:
1, 调剂了财政手指的不平衡
2, 可以弥补财政赤字,与增加税收和发行钞票相比,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副作用也较小。
3, 国家信用不会增加人民的负担,并且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且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转让
4, 国家信用对于筹集生产建设资金,调节货币流通,促进社会供求的总体平衡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4, 国际信用
从本质上看,国际信用是资本输出的一种特殊形式。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