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oogle类网站分析

一,重点仍然是强调一些专业媒体提供信息,而不是用户提供信息,其模式多是类iGoogle的形式,通过添加一些定制的模块,来获取分类的各种从专业媒体获取的信息。这符合一般的原则,只有专业媒体才能提供既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由此带来的问题是:
1,一般人甚至在从业媒体官方网站,都不会读完太多的信息,只是在每个网站随便挑几篇阅读,所以定制的一个网站的信息由许多或许是没有用的。在一种可删除的可控制支配下,用户很有可能会删除他认为无用的东西。
2,一般人在搜集信息是并不是以网站为单位,而是以内容为单位,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协调呢?或许可以有定制用户将关键字发送给信息提供者,而信息提供者只返回给个性用户相关的内容,这就需要信息提供者付出额外的劳动去挑选个性定制者定制的信息并发送给定制者。
3,用户的可控制性越强有时也是没有好处的。一旦某个时候,用户觉得某些内容不太合适就会删除该模块,这无可厚非,但是事实情况是,我们对大多数这类信息都不满意,并不是因为信息价值不够高,相反,有时候原因是信息太多了,反而干扰影响的用户的使用。
4,如果能提供精简的内容,倒是好的。

二, 缺乏用户编辑的机制。事实上,人们对自己的东西更感兴趣,比如自己写的一篇经济方面的文章,哪怕在价值方面不如专业人士,但是用户会很在乎自己的劳动成功,会更加珍惜自己编辑的内容.iGoogle类网站的一大缺陷恰恰是用户编辑元素太少,而导致用户对网站的珍视程度不够,因而在新鲜感失去之后,不再关注网站。

从第一个层面上来说,iGoogle类网站还不如自己专门搜索方便。许多大的信息媒体提供的信息都很全面,登录一家网站加可以了解每天大概的信息,这和自己的IE搜藏夹区别实在是太少了(IE搜藏夹可能还更方便一些)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我们要重视用户的可编辑性的价值。它是用户长期关注网站的动力,所以Blog之类的网站才会盛行。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户参与编辑,这才提高了用户的积极性,满足了用户的表现欲,同时也丰富了网站整体信息的广泛度。

然而纯粹用户编辑内容的网站和Blog没有区别,纯粹转载的网站又和iGoogle没有区别。在这两者之间的是什么东西呢,很自然,那就是对网络搜集的资源进行编辑,既增加了用户的重视程度,有保留了信息的价值含量,同时用户参与编辑,可解决一部分版权问题,在保留信息出处的情况下,我相信也可以很好的解决版权问题。

沿着这个思路,我会继续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可编辑性,怎样编辑互联网上的信息,这或许涉及一些学习方法和web用户心理学的知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