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不是推销人员,我也不喜欢从事推销工作(我认为太辛苦,有不能有助与我认识我想认识的世界)。但是,对于许多事情,我都喜欢去思考,并会得出一些自己的结论。
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许多推销涉及的活动,第一次推销消费者往往会拒绝或者不理睬或者反应冷淡,但是第二次推销,消费者就会考虑购买...
发觉周围都有这种现象存在,比如,上次我们办公室来一推销信用卡的人,那人一进来我们第一印象就不好,因为一般人对推销员都不怎么欢迎(其原因可能是收入的关系,个人观点),他给我们简单讲了下信用卡的情况,我们几个都表现得不感兴趣,一会他我们就差不多赶的性质让他离开了...
但是隔了几天,又来一个,推销一模一样的产品,只是换了推销员。我们的态度却大不一样,我们开始咨询详细情况,比如办信用卡的条件,透资额度等等。奇怪,我自己也是主动去了解的。事实上,在上次的推销员走之后,我就有打算想办一张。
事实上很简单,理性人考虑边际利益因而分析边际成本,在你第一次,人们只是看到商品的信息,以及可能带来的对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却不能很快发现需要的成本,这些成本并不是需要花多少钱,而是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自己在使用上学习的成本是多少,我们如果购买该商品及劳务,我们的个人财政计划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另外一些原因,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对该商品或者劳务的信息不很确定,不够充分的了解,即我们不能充分的评估自己的边际成本,那么,我们不会做出决策。
同样,在第一次之后,人们会去思考自己的边际成本,了解更多的信息,并比较边际利益,如果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消费者就会做出决策。
因此,第一次推销是重要的,我们不要指望第一次推销会成功,但是,推销员在第一次失败时应该笑着离开,因为,真正对消费者有利益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一定会选择,只要大于他个人的边际成本。
因此,失败之所以为什么不是失败,这也许可以作为其中一点诠释。
因此,衡量消费者的购买结果,不在于消费者的语言或者表面行动,消费者购买力或者产品的质量等才是重要的,只要我们提供足够大边际利益的商品,消费者迟早会做出决策。
因此,其实在推销中,消费者自己也在给自己推销,消费者会对某些自己好奇的“商品”,自己去搜集足够的信息并分析边际利益。
因此,真正的推销员,是把这种好奇传递给消费者,然后消费者自己去向自己推销,然后,推销员在消费者的成功推销之后,将商品拿到消费者面前。
这,是一种新的推销思想...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